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首 页
杂志简介
行业资讯
新刊导读
广告合作
人才招聘
联系方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前沿信息
>>>
正文
“研”汽修技艺,“推”乡村振兴——访上海幼狮高级轿车修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陶巍
http:/www.camra.org.cn 2025年3月29日 《汽车维护与修理》杂志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汽车维修行业作为重要的民生服务业,关系到道路交通安全,关系到大气污染防治,关系到社会公众生活质量,关系到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汽车维修“送技下乡”,能够激活返乡创业热潮,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能够培育本土技术人才,赋能乡村技能升级;能够延伸产业链条,探索“维修+制造”新业态。
初见陶巍时,这位身披大国工匠荣耀的汽修界传奇人物,颠覆了我对行业巨擘的固有认知。想象中应是手持扳手的沉默匠人,却在握手瞬间展现出技术布道者特有的温度——他的眼神里既有面对发动机舱时的锐利穿透力,又带着解读机械密码的诗人气质。在茶香氤氲的交谈中,这位“机械诊疗室”的掌门人徐徐展开一幅中国汽修行业的动态画卷:从化油器时代的经验主义,到电喷系统的数据革命,再到新能源时代的智能重构,每个技术节点都镌刻着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印记。
更令人动容的是其“技术反哺乡土”的战略视野。在云南红河州的梯田旁,在新疆喀什的胡杨林深处,陶巍发起的“车轮上的乡村振兴计划”正在改变技术荒漠的生态。通过“师承工坊+移动实训车”的创新模式,其团队已培养几百名乡村汽修技术骨干,让先进故障诊断技术扎根乡土。当目睹那些曾被视作“废铁”的老旧汽车在学员手中重获新生,这位善用技术写诗的行业巨匠,正用实际践行着“修车即修心,授技即筑梦”的乡村振兴理念。
时代洪流的参与者,汽车维修的引领者
陶巍的汽车维修经历可谓是非常传奇,作为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汽修人,在时代红利的风口中,陶巍更是脱颖而出,用技术证明了自己的实力!陶巍进入汽车维修行业是通过传统的拜师学艺模式,他对汽车维修技术的热烈渴望与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获得了师祖的认可。由于当时中国汽车维修技术的匮乏,陶巍的学技之路走得非常坎坷,“当时国内的汽车多是从苏联进口的,维修手册全是俄文的,由于看不懂,便请人帮忙一页一页地翻译成中文后再去学习,慢慢理解。”
作为新中国汽修行业的“技术活化石”,陶巍用40多年的光阴铸就了匠人精神的丰碑,其职业轨迹深刻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产业嬗变。在计划经济年代的“技术攻坚期”,他凭借“俄文手册现学现用”“车间灯光下的故障推演”等非常规学习路径,突破外国技术封锁,硬是将苏联援建车辆的维修时效大幅压缩;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技术输出期”,他主导的“劳斯莱斯轿车全系统修复”案例,不仅让上海滩唯一经典名车重获新生,更作为新中国汽修技术实力见证被《时代周刊》专题报道;在外事服务领域的“技术博弈期”,从日本皇室座驾的“熄火迷局”到克林顿防弹轿车的“传感器危机”,他用“望闻问切”传统技法结合现代诊断设备,多次在外事服务中力挽狂澜,为国家赢得技术尊严。
这些传奇经历构筑起陶巍的“技术金字塔”,底层是“俄文手册翻译学习法”锤炼出的语言优势与系统性思维,中层是“原始森林运输队”历练出的全地形车辆运维能力,顶层则是“国际政要座驾特勤组”磨砺出的精密故障诊断智慧。这种“金字塔型”技术架构,使其既能修复解放初期的凯迪拉克,也能驾驭新能源时代的智能座舱,真正实现技术代际的跨越传承。
陶巍的传奇汽修经历举不胜举,他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展现了中国汽车维修技师的实力和魅力。陶巍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大国工匠称号,被授予ASE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国际“汽车维修高级教官”称号,享受国务院和上海市政府特殊津贴。他所创立的上海幼狮高级轿车修理有限公司也成为各国驻沪46家使馆和56家新闻机构办事处指定的外交车辆维修点。2014年5月,成立的国家级“陶巍技能大师工作室(汽车修理)”,为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今,陶巍正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圆心,正构建着现代汽修教育的“星链网络”。通过“故障树分析法”“国际认证嫁接”等创新课程,将个人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技术标准;借由“一带一路”技术援助计划,将中国汽修方案输出至新兴市场。这种从“技术孤岛”到“标准输出”的蜕变,恰似其修复的经典名车——历经岁月洗礼,愈显璀璨光华。
汽车文化的弘扬者,扶贫传技的领军者
汽车作为大众出行广泛使用的代步工具,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更映射着制造国的文化形象,陶巍介绍了其在“汽车文化”领域的规划,“要坚定不移地传播汽车文化,只有让汽车应用型文化得到普及,中国的汽车维修技术才能实现‘质’的提升”。
在汽车文明演进的长河中,陶巍正以“技术布道者”的姿态构建着中国汽修文化的传播矩阵。其打造的“大零号湾汽修文化综合体”,堪称一座立体的行业史诗,通过打造集历史展示、技术传承、科普教育、技能培训、车辆服务、“汽车价值再创造”的综合性平台,传播汽车科技及汽车维修技术的发展历史、变革传承、技术迭代。历史展陈区用齿轮矩阵演绎汽车动力革命,技术传承馆通过全息投影呈现故障诊断的“时空对话”,而汽车价值再创造实验室则让报废车辆重获艺术新生。这种“六位一体”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正在解构传统汽修行业的工具属性,重构其作为工业文明传承载体的文化价值。
在公司的文化场域中,陶巍构建着“技术传承的双向通道”。一端连接着汽车文明的过去——陈列室的维修手册泛黄纸页间,沉淀着半个多世纪的技术密码;另一端通向未来——加长林肯修复项目不仅复活了机械生命,更成为青年技师的“技术朝圣”对象。即将启幕的“汽车维修博物馆”,则将成为串联行业记忆的“文化基因库”,让每颗螺丝都诉说着技术迭代的故事。
“汽车维修应该要与人相结合,只有学习汽车文化、了解汽车发展、热爱汽车维修,才能提升维修技能,我要做汽车文化的弘扬者、汽车技术的传播者。”为了坚定这一信念,陶巍带领团队前往新疆、云南等地,了解当地汽车职业教育发展、考察当地汽车维修技术水平。他还组织当地老师、学生到上海幼狮高级轿车修理有限公司进行系统培训的方式,打造出一支学习能力强、创新水平高、业务素质精的技能人才队伍。
在拜访陶巍时,刚好有来自绥江县职业高级中学、广南县民族职业高级中学、云南红河技师学院等的6名学员在上海幼狮高级轿车修理有限公司培训,“他们在经过两年的培训后,便会回到当地的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可以将在我们这边学习到的技术,在当地很好地传承下去。”陶巍相信,教育讲究的是传帮带,技能型人才的培育同样如此,“要让他们有信仰,沉下心,扎实走好每一步,只有这样,他们以后教出来的学生才不会走样。”这种文化自觉转化为教育实践时,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通过“两年制全脱产现代学徒制”,来自云贵高原的职教种子正在上海幼狮的温室中破土,他们系统学习从蒸汽朋克时代的机械美学到智能座舱的二进制语言,在导师团队的“技术陪护”下完成从学徒到“双师型”教师的蜕变。这种“技术传帮带”的链式反应,正在西南边陲催生出新一代汽修教育生态系统——云南红河技师学院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已成为区域技术辐射的“源点”,其培养的学员如同技术蒲公英,将带着汽车文化的基因扎根乡土。
当被问及教育秘诀时,陶巍带领我们参观了实训室:“要让每个学员都成为汽车文明的‘活体存储器’,既要触摸到金属的温度,更要感悟到技术的灵魂。这种信仰的力量,终将转化为整个行业提质升级的不竭动能。”
陶巍与教官及学员合照(第2排左5为陶巍)
陶巍独创的“双轨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正在重塑传统汽修教育范式。在技能锻造层,构建“沉浸式实操矩阵”,涵盖机电诊断、钣金塑形、漆面复原等多个核心模块,要求学员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从故障检测到整车复新的全链路操作;在教学赋能层,设置“微格教学实训”环节,通过“10分钟课堂”演练,锤炼学员的技术表达、教案撰写及互动引导能力,形成“会修更要会教”的复合型能力结构。
其创新考核设计彰显匠心,“我要求他们在回去前独自完成一辆老车的修复,这能很好地考核他们学习机电维修和车身修复的成果,我将其称为‘老车复活计划’。”陶巍介绍道。“老车复活计划”要求学员独立完成具有30年以上车龄的经典车型修复,从发动机舱布线到内饰部件复原,均需达到博物馆级工艺标准。这项融合机械精度与艺术审美的终极挑战,既检验技术整合能力,更培育人文匠心。在实训基地的展示区,多台修复完成的经典老车成为最佳教学样本,这些被赋予新生的机械艺术品,无声诉说着技术传承的深层价值。
参训学员普遍反馈,该培训体系构建了“三维成长模型”。在技术深度维度,通过“原厂技术解密”“市场案例推演”等模块,使其突破传统教材的技术迭代认知,建立与汽车技术前沿同步的知识框架;在实践转化维度,采用“沉浸式车间课堂”模式,日均提供6 h实车故障诊断实操,接触车型覆盖欧美日韩主流品牌30余款,使学员形成肌肉记忆级的规范操作;在能力跃迁维度,“技术剧场”模拟教学法创新性地融合教学扮演与故障诊断,既锤炼技术表达力,更促进知识体系的立体化重构。
作为培训体系的核心教官团队,赵鹏礼、李思良、高浩强、李海山、陆艳兵、张辉等技术专家将此技术传承视为“二次创业”。他们不仅是“匠心筑梦”技术扶贫计划的实施者,通过“师承带教”机制将上海先进汽修经验辐射至云南等边疆地区,更在十年磨一剑的课程开发中,见证了中国汽修教育从“理论主导”向“产教融合”的范式转型。“当看到学员举着故障检测仪准确诊断混合动力系统时,那种技术传承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李思良教官的感言,道出了全体教官的共同心声,“我们不仅是技术传授者,更是产业升级的铺路人。”
大国工匠的彰显者,行业发展的开拓者
2020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表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为汽车维修领域的“技术守护者”,陶巍对“工匠精神”给出了富有行业哲思的诠释。“真正的匠人精神,在于超越功利主义的价值追求。我们虽非汽车的设计者与制造者,却承载着让精密机械重现生命活力的使命。每个螺栓的扭矩、每道油封的密封性、每个传感器的反馈值,都是对原厂工程智慧的致敬。现代汽修匠人应当扮演技术翻译官的角色,将机械语言转化为可感知的服务价值,在毫米级的精度追求中,让经典设计焕发新生。”这种以“技术伦理”为基石的工匠精神,不仅重构了汽修职业的价值坐标系,更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精神范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也对陶巍给出了极高的评价:陶巍先生更新了“维修”的概念,“维修”——包含了再创造。
赵启正题词
“其实,工作就是一种修行,在修炼的道路上,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嘲热讽,不断完善自己,把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因为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他培训学员时也处处透露着这一理念。学员入训初期3个月,主要是系统安排车间基础事务性实践,涵盖设备清洁、车辆养护等标准化流程操作。这种沉浸式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新人的责任意识与抗压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重复性劳作淬炼专注品质,为后续技术精进阶段奠定心态基础。陶巍秉承“精艺求道”的匠人理念,构建了“三阶淬炼”培养体系,在实训过程中实施全流程细节把控机制,要求学员建立“微米级”作业标准,通过“观察-记录-复现-创新”四步训练法,将每个基础操作转化为技术精进的阶梯。这种“过程严控、结果苛求”的育人模式,使学员在故障诊断准确率、维修效率等核心指标上呈现指数级提升。其彰显的“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已内化为实训基地的文化基因,通过“师承带教”机制转化为团队行为准则,形成技艺传承的裂变效应。
陶巍正在指导学员(左1为陶巍)
作为汽修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教育家,陶巍构建了“三位一体”的行业推动体系。在产教融合层面,正牵头推进中加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项目,与加拿大北阿尔伯特技术学院共建现代高级轿车维修技术培训学校,开创我国汽修领域外资认证课程合作的先河;在技术标准化层面,依托其ASE国际认证双料大师级工程师(汽车诊断工程/维修工程)的专业背书,主导美国汽车维修卓越协会(ASE)认证体系在华本土化工程,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技术人才评价矩阵;在人才培育层面,通过“导师制+国际认证”双轨培养模式,已培养出林创创等具有国际认证资质(2024年获ASE A1/A6双认证)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其创新实践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供汽修领域的技术人才支撑。
ASE认证体系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被陶老师的一组影像牢牢吸引,陶老师与多国政要的合影中,那枚镌刻着‘ASE Master Technician’(美国汽车维修卓越协会大师级认证工程师)的深蓝袖章格外醒目。这个偶然发现犹如打开新世界的钥匙,通过系统查证,我了解到ASE认证体系作为汽车维修领域的‘全球能力护照’,其考核标准之严苛、技术覆盖面之广,远超国内常规资质认证。这种认知颠覆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在熟悉的国内认证体系之外,还存在着这样一条通往国际技术殿堂的进阶之路。”谈及导师影响时,林创创眼中闪烁着职业觉醒的光芒,“陶老师不仅用双手定义着技术巅峰,更用精神高度重塑了我的职业信仰。他专注的身影,从容的风采,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真正的工匠精神,是永无止境的自我突破。这激励我不仅要掌握现有技术体系,更要以国际认证为标尺,重构个人成长坐标系。”
陶巍与林创创合影(左1为陶巍)
作为汽修领域的“技术革新者”与“文化布道者”,陶巍用40多年匠心锻造出多维度的行业影响力。在技术传承维度,他构建“金字塔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师徒制+项目制+国际认证”三轨并行的培养模式,将ASE等国际先进标准融入本土实践;在公益科普维度,持续开展“技能下乡”行动,长期帮扶云南、新疆等省市汽车人才成长;在文化培育维度,创立“汽修文化馆”,开发沉浸式技术体验课程,构建“工具理性+人文温度”的现代汽修教育范式。其创新实践不仅填补了我国汽修领域国际认证教育的空白,更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供了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体系。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版权所有·
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备案号·
苏ICP备09096252号